環境
現在的廈門市,所轄陸地面積1573平方公里,海域面積300多平方公里。由廈門島、鼓浪嶼、內陸九龍江北岸的沿海部分地區以及同安等組成。分為思明區、湖里區、集美區、海滄區、同安區、翔安區六個行政區。其中,思明區,湖里區在廈門島內。廈門的主體--廈門島南北長13.7公里,東西寬12.5公里,面積約128.14平方公里,是福建省第四大島嶼。
廈門屬亞熱帶氣候,溫和多雨,年平均氣溫在21℃左右,夏無酷暑,冬無嚴寒。年平均降雨量在1200毫米左右,每年5至8月份雨量最多,風力一般3至4級,常向主導風力為東北風。由于太平洋溫差氣流的關系,每年平均受4至5次臺風的影響,且多集中在7-9月份。
歷史
廈門從宋朝開始就是一個繁忙的海港。后來,它成了明朝擁護者抗擊滿清的前哨和避難所。鄭成功,在這一代建立了他自己的抗清基地。
16世紀,葡萄牙傳教士到達這里,但很快被趕了出去。后來,英國和荷蘭商人來到這里直到18世紀港口停止貿易為止。直到第一次鴉片戰爭和1842年簽訂南京條約之時,廈門才重新向外開放,因為它是被迫對外開放通商的口岸之一。當時,大多數從中國出口的茶葉都是從廈門運出的。鼓浪嶼被分配給了外國人,整個島成為了外國飛地。大多數原來的建筑依然存在。
1938年-1945年,日本占領了這個區域。等到日本人戰敗,蔣介石帶著國民黨和大部分中國的國家財富跨過海峽去了臺灣,廈門就成為共產黨對抗國民黨的前線。這一區域當時并沒有充分發展,因為考慮到作為前線,任何的工業發展都可能會被襲擊。
在鄧小平領導改革開放之后,廈門重生了。它成為最早的幾個經濟特區之一并且獲得來自內地、臺灣、香港的大量投資。隨著內地和臺灣緊張局勢的緩解,廈門成為企業進入內地的投資天堂。
廈門港發展史
廈門歷史地位的彰顯,始于明末清初。明永樂以后,中國閉關自守。鄭成功為籌集軍餉,在廈門設立五商、十行,以廈門港為中心,積極開展海外及沿海地區的貿易。康熙二十三年(1684年)閩海關在廈門設立。近代的廈門,成為帝國主義列強覬覦之地。鴉片戰爭后簽訂的《南京條約》中,廈門與廣州、上海、寧波、福州一起,被迫成為對外通商的口岸,也成為中國最早對外開放的城市之一。
新中國建立后,臺灣海峽兩岸關于“一個中國”的“對話”,使廈門成為世界矚目的焦點。改革開放以后,廈門成為經濟特區、副省級單列市,越來越為全國乃至世界所關注。著名經濟學家錢偉長預言,廈門的未來將成為東方紐約港。
現在的廈門,每日游人絡繹不絕,廈門港也成為聯通臺灣和大陸的重要港口。
文化
閩南語是我國的一種主要方言。因為廈門所在的特殊地理位置,其在漢晉時期接納了大量的中原移民后,長期遠離中原的戰爭,以及朝代的更迭。這樣閩南語中保留了大量的古漢語特征,甚至是完整地保留了兩漢時期的古漢音。這對我們考證漢語言的沿革、漢語對日語、韓語的影響,以及大量古代音譯文獻的譯解,都有著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。另外,廈門的歌仔戲、高甲戲等,都是以閩南語為媒介語進行表演的傳統戲劇。這些戲劇雅俗共賞,是當地重要的娛樂形式。
說到廈門市獨特的風俗習慣,應以中秋博餅為最知名、最有趣。相傳明清時,第一個建立臺灣漢人政權的著名將領鄭成功,在駐守廈門,準備收復臺灣時,為激勵軍中將士的士氣,開發出了一種名為“博餅”的游戲,令部下在中秋時玩耍,以解思鄉之苦。博餅本身是軍士們喜歡卻為軍隊紀律所不容的賭博游戲,但賭注卻僅為月餅,純是討個彩頭。軍士們也都相信若是博到了“狀元插金花”(六粒篩子四粒四點,兩粒一點),個人與戰事都會順遂。這個游戲傳到現代,除去趣味性外,也因為鄭成功的治軍有方而為人津津樂道。
民族
廈門市人口中以漢族居多,另有回、滿、壯、畬、苗、及高山等20多個少數民族。由于地理環境和歷史背景的因素,擁有眾多的歸僑、僑眷及廈門籍僑胞和港、澳、臺同胞。
福建有許多客家人。客家人又稱為客家民系,是一個具有顯著特征的漢族民系,也是漢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圍最廣闊、影響最深遠的民系之一。客家因從北方中原地區南下遷徙而產生。
閩南方言是全國八大方言之一,廈門、金門、同安同屬于其中的廈門話區。
宗教
廈門地區以閩南文化為主。閩南文化,其內涵除廣義中也含農耕文化、海商文化外,更值得一提的是狹義中所含的建筑文化、民俗文化、宗教文化、民間藝術、宗族文化及方言等。在宗教方面,閩南人除信奉道教、佛教、伊斯蘭教為主兼信仰印度教、基督教和摩尼教外,最富有特色的是民間除信仰中華民族古代共同信奉的諸神(如土地公等)外,還信奉實有其人被尊為神靈的保生大帝(吳夲)、媽祖(林默)、廣澤尊王(俗稱“圣王公”,原名郭忠福)、清水祖師(陳普足) 宗族文化是閩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。閩南地區宗族文化十分發達,重視宗族親情、重視編修族譜和重視宗祠建筑是其標志。